当前位置:首页 >> 球星传奇

[原创]一声叹息—Air Jordan 2010详尽评测!

不想每次都用性能至上、铅华洗尽来迷惑自己,当最新一作的Air Jordan最终摆上货架的时候,总会让人有种打翻了五味瓶的感觉。这一点在Air Jorda

adminadmin

不想每次都用性能至上、铅华洗尽来迷惑自己,当最新一作的Air

Jordan最终摆上货架的时候,总会让人有种打翻了五味瓶的感觉。这一点在Air Jordan

21岁生日的时候似乎就开始了。与2009不一样的是,这次的宣传阵容可谓空前地强大,先不说廷克与马克两位元老、始祖、骨灰级人物,真命天子闪电侠韦德的出现着实是让乔老爷乐开了花。先不说外观,也不说配色,就连噱头科技都不提,我很想知道各位在第一眼看到这款球鞋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无论如何,你一定会对着那个透明的孔洞发呆,而透过那个孔洞,乔丹与韦德的西服异常笔挺。

小孔成像

既然大家好奇,那么就从这个透明的孔洞开始谈起。这个设计与之前网络上曝光的Sample有着很大的不同。倘若是假鞋商不够积极的话,那么之前的样品应该很难在大家的手中出现。而这次的设计理由同样是源自于乔大爷一句话:“我想让最新的球鞋是一款透明的战靴!”不知道此话一出口会不会为科比设计球鞋的团队一样,在鸦雀无声的同时屋子里掉下一根针都听得到,至少此话一出,fans的头脑里肯定是浮现出如透明Air

Force

1一般的惊艳,但遗憾的是,透明改在了侧面,你要是想,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你的扁平足。话说回来,这种侧面打孔的设计并不是第一次出现,相信心细的朋友迅速想起了Question

3的模样。没错,除了使用透明质地的TPU,几乎2010就是翻版这一款球鞋的设计,只不过,做得更加绝对,做得更加透彻和明朗,即便算不上是惊艳,在当前的高端球鞋中,也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了,Air

Jordan的敢想敢干,从来没有输过别人。毫无疑问的是,至少在较段的时间内很难令常人接受的设计成为这款鞋当之无愧的卖点,究竟多少人为这个设计买账,笔者真的想和大家一起期待一下。

如果说廷克与马克两位大佬做出如此外观的球鞋不难理解的话,那么近似于上世纪90年代前后设计感觉的外观也就顺理成章了。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这双鞋不好看或者是难看,只不过是盖住侧面的“瞳孔”,把球鞋放置于鞋墙上很难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先曝光的黑白红配色延续了Air

Jordan系列一贯的经典配色方案,按照鞋面拼接的方式,色彩的运动倒是不会让人挑出什么毛病。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用的颜色出现在了它应该出现的部位上,至少鞋带领口处的黑色,令球鞋的侧面在某一个光线状态下看上去较为细窄。如果之前的作品算得上是简洁的话,那么这双球鞋在外观上可谓是“简单至极”,你丝毫找不出一个可以形容其外观设计复杂的理由。不知道会不会是配色影响了第一眼的审美感受,对笔者来讲,黑白红这一配色方案看上去没有任何的快感可言。但幸运的是,在完全失望之前看到了网络上出现的其他配色,让心情稍微好了一些。但,这不是绝对的好,只不过是没有那么糟糕而已。

内部透视

Air

Jordan的球鞋一向以精湛的工艺著称,随着制鞋工艺的提高,在Air Jordan

2009身上达到了一个巅峰。本以为这种现代感极强的气质会一直延续到Air

Jordan随后的作品当中,但2010只保留了最本质的灵魂,把朴实抛给了外表。所有的媒体都在说,这双球鞋的细节设定十分强悍,从语气推断,似乎达到了一个深不可测的地步。但拿起球鞋来反复地瞧,也许并没有发现应有的真实。左脚鞋舌上采用了“23、25,傻傻分不清楚”这样的Logo,在25周庆典的节骨眼上,的确是发挥了异常重要的纪念意义,而复刻的“铁箱版

Air Jordan 1”同样在鞋舌上也采用了这个Logo。这要特别说明一下。

球鞋的脚踝处十分新颖,采用了左右对比度极大的高低差设定,目的是在坚持固有的保护性的同时加强灵活性,最大限度地释放脚踝。而在体验实际效果之前,你得过了“把脚放到鞋里去”这一关。由于内衬部分增加了固定双脚的凸感细节(注模保护块),那么这让穿鞋成为了一个较为麻烦的事情,在毫无心理准备之前,需要加很大的力。但进去之后就要好很多,这种细节的设定就可以很好地感受到。

可以适当地左右摇摆一下双脚,内侧灵活,右侧安全的感觉还是比较明显的。在鞋头和鞋跟处,一共有四处的透明TUP板,这不免让人感觉在花哨科技先行的今天有点落伍和过时的感觉。当然,外观糙了点但实用度还是比较OK的。前后左右加上脚踝内侧的夹紧,让双脚始终处在一个十分安全的包裹之中,说实话,这的确是很多看似“繁华”的球鞋所不能够带来的真实感受。球鞋的内衬十分花哨,由一系列的涂鸦设计完成,感觉上颇有点“万花筒”的意味。略显遗憾的是不知其深意如何,也许一个更好的解释对全面了解这双球鞋更有帮助。

球鞋的内侧采用了所谓“双鞋头”的设计,说白了就是在鞋头皮革之下增加了一个类似于内靴的东西,说是在双脚活动时不受鞋面皮革的限制,但实际效果也许并没有那么神奇,与平时球鞋的穿着感受没有太大的差别,只不过是提升了一些包裹感。侧面的支撑并没有随着孔洞的出现而显得单薄、脆弱。毕竟是采用了打孔的TUP材质,硬度和坚韧程度还是比较值得信赖的。而且我猜设计的位置也是经过惊喜计算得来,同时运用了科学的人体工学计算而显得十分合理,穿上没有因为它的存在而觉得又任何的生涩和不适感。令我感到比较奇怪的是,中段的支撑似乎没有在这双球鞋上有太多的体现,足弓处的支撑感要差了一些。当然随之而来的扭转性能也许来自于中间的圆形部分,只可惜没有与支撑段一起行成一个综合的架构,在跑起来或者变向的时候稍微有点怪怪的感觉。当然,这也是针对我个人的脚型来说的。

Air

Jordan

2010的鞋舌相对较高,穿上之后越发地明显,你可以选择用鞋舌挡住裤脚拿个样儿。但我必须负责地告诉你这样只能让你看上去更糟糕。其实球鞋的整体设计是偏低帮的设计,因此选择用裤脚盖住球鞋是个不错的选择,至少看上去没那么怪异。正因为鞋头处的独特设计,(连接处六条走线,寓意为公牛六夺总冠军)使得鞋舌的贴脚性和伸缩性都得到提高。不管说了哪一处细节的不是,但球鞋整体穿上的确是有一种别的球鞋所不能带来的安全感和踏实感,我开始还觉得是不是我自己太缺乏安全感了……说白了就是十分合脚,是很单纯很纯粹的合脚。说到这儿我也一度揣测最近球鞋设计越来越花哨,在保护性上大做文章还饱受诟病是因为什么。

双层吉士

外观如果饱受争议,在减震上如果再有所缩水的话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但让大家稍微轻松一下的是,Air Jordan

2010采用了双层Zoom Air的设定:全长Zoom Air加后跟Zoom

Air单元。我想我很有必要在这里解释一下我在用词时候的“全掌”与“全长”的区别。“全掌”的意思我理解为:前脚掌和后脚掌都有气垫,也就是说即使是分离式的,也仍然可以称之为“全掌”。而“全长”我更倾向于是一条完整的Zoom

Air气垫,也是我们在跳蚤市场中所常见的那种。这两者的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在于足弓部分的设定。分离式的足弓部分是没有气垫存在的,那这就对足弓的保护设计有很严格的要求,典型的TPU或者是C板;那么全长的中间部分则可以为足弓提供额外的支持,这也间接弥补了足弓设计的不足。因此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按照这个规律来分析一下某双球鞋是否在足弓处做了足够的文章。笔者在上文中提到,Air

Jordan 2010在足弓处的设计比较简单“随和”,那么按照我的推论,使用全长Zoom Air便也在情理之中了。

之所以称之为“吉士”而不是“面包”,是因为这种双层气垫带来的感觉与Zoom Lebron

6是有着很大不同的。后者似乎更愿意为大家带来柔软和舒适的脚感,那种踩下去饱满而柔软的感觉令我今生无法忘记……而Air Jordan

2010则是充满了一种熟悉的弹性,这一点可以在Air Jordan 19或者是Air Jordan

2009中得到证实,毕竟这种缓震配置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但由于中段支撑的简约,这种缓震与之前的款式也随在着微妙的差异。前掌启动速度比较快,这得意于较薄的中底(千万别被中底厚实的外表欺骗),后跟也没有什么迟滞的感觉,前后联动性不错,跳起落地后跟也没有什么疼痛感。正是因为实际脚感的“非常规性”,我想有些人觉得更适合走路,另一部分人会认为更适合实战。当然,这还是要根据个人的习惯来作出最终的判断。

形惭会意

这个标题是我发明创造的,是想要表达“看上去不是很美但是很使用,实际意义很强悍”而假装出来的“附庸风雅”。这里不存在稿费的问题,所以写点废话还希望大家海涵。翻开鞋子的外底,如果用“惨不忍睹”来形容肯定是激进派的做法,但是这种回到白垩纪的纹路设定还是有点让人摸不到头脑。各位大爷你说这叫什么纹路吧……难道是假装的I.P.S.?据个人经验判断,这应该是只在双脚着力的部位设定出的“纹路块”,再配合各个方向的受力需要在不规则的模块中加入波浪纹路。其实你根本不用去怀疑它的抓地性。想想7、8、9,哪双都是第一眼“溜冰鞋”,但实际抓地却好得不的了。幸运的是,这次也没有例外。

球鞋的抓地力还是十分强大的,我个人认为最大的力来自于模块的轮廓,那一处处粗糙的橡胶轮廓绝对是粘地的标兵。在进行球场运动的时候,无论是变向还是突破,总是有点得心应手的感觉,只是边缘处的磨平设计让人心理产生些怪怪的错觉。这一切对于一名后卫球员来说真的是足够了。夸张一点说,粘在三秒区的中锋球员穿这双鞋蹭来蹭去也应该可以提供足够的稳定性。不过这是后话,很难想象一个左底右高的鞋帮会给中锋带来什么安全感,本来这鞋也不是给中锋设计的。值得注意的是,外底的纹路设计感觉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中底侧面的红色部分同样存在这这种“稀释”感觉的纹路。在完全参透这种设计的本意之前,我觉得凭良心讲还是要称赞一下这一处设计的连贯性和统一性。另外,外底的耐用性还不错,粘了点土,但大体没有什么磨损。但这一点也要把场地的元素考虑进去。

“常见鞋打孔,不见鞋透气”,也许这种现象会在这双Air Jordan

2010上有所改观,侧面开那么大窗,风大的时候你要感觉不到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也许是我个人比较汗脚,在球鞋优良的包裹性能中还是觉得微微有点闷热,虽然两个侧面经常有点“贯膛风”。但相对而言透气算是好的了。这不禁让笔者总是联想到Air

Jordan 8代密不透风的设计……要不说这“货比货得扔”呢,就是这个道理……

田园之歌

没有超现代的外观,没有超炫目的科技,没有超漫长的等待,没有超劲爆的新闻。Air Jordan

2010可谓是平静出水,不生波澜。最大的动机是希望我们以一个小孔,洞察内部的万花世界。远的不比,就拿Air Jordan

2009来说,两者已经是风格差异化的典型。本以为会出现怎样的繁华等来的却是一粥一菜的恬淡景观。经过反复的思考,忽然觉得这也许就是本次Air

Jordan想要带给大家带来的概念。在一位追求华丽的大趋势下,一抹田园风情似乎更容易进入人们的视线。许多媒体朋友说,Air

Jordan系列总是这样,第一眼很难让人“一见钟情”,毕竟Air Jordan

11这样的例子太少了一点。但我总觉得这是一句嚼烂了的套话,因为我不知道自己需要多长的时间来接受这样一双“特立独行”的Air

Jordan。但我肯定的是,它一定会在Air Jordan系列漫长的发展中,成为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注脚。

喜爱与否,扪心自问。一声叹息,功大于过。


Top